.

出塞琵琶第一声和亲乌孙的细君公主绿杨夜

庄晓明王妮姗

刘细君,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她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今扬州)翁主往妻乌孙,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匈奴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为左夫人。昆莫曰‘我老’,乃令其孙岑娶妻翁主。”

乌孙部落主要活动于伊犁河流域。细君公主在那里生活了四五年,便走过了她短暂的人生旅程。她的壮举却影响深远,换来了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岁月长河流过两千一百多年的时候,扬州和伊犁再次“结亲”。年以来,扬州市先后对口支援伊犁州的察布查尔县、新源县。年7月15日,《扬州援藏援疆建设志》编纂组一行专程赶赴伊犁州,征集援疆工作资料,同时探寻细君公主在伊犁河谷留下的印迹。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新源县。这儿,也是去年举行细君公主回扬省亲活动的出发地。

年,扬州市对口支援新源县前方指挥组举办“细君公主回乡省亲交流月活动”,圆了细君公主回故乡的千年之梦。

年,扬州市在伊犁州昭苏县援建了细君公主墓碑、雕像等纪念性建筑。

昭苏县夏塔乡玛热勒特沟口,分布着座古墓葬,细君公主墓就在其中。我们一到昭苏,就直奔细君公主墓所在地夏塔乡。

玛热勒特沟口墓群距昭苏县城69公里,海拔米。放眼望去,宽阔的草原上,一座座土丘此起彼伏、星罗棋布。其中一座被围栏精心地保护着,褚红色石碑上,“细君公主之墓”六个大字赫然在目。

公主墓坐北朝南,背依高峰林立的天山主脉,面朝一泻而出的夏塔河。整个香冢是一垛微微呈半月形的土墩墓,巨大的土冢宛如一座小山峰,长满绿草和鲜花。

细君公主墓的碑名由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题写。

墓的不远处,便是细君公主的雕像。

巍巍天山脚下,细君公主雕像伫立在夏塔草原的环抱之中。她极目远晀,双眼流露出淡淡忧伤,使我们不禁念起公主所作的那首流传千古的《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离开昭苏县,我们循着援疆建设项目的足迹来到了特克斯县,它是两千多年前乌孙王的夏都所在地。

特克斯县有一座博斯坦古城遗址。当地同行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汉家公主曾经在那里居住。但是,要找到博斯坦古城遗址并不容易,就连许多当地人也说不清具体位置。几经辗转,联系到特克斯县文物局。文物局的领导听说我们来自公主家乡,热情地派出专人为我们带路。

汽车继续一路颠簸,来到一片果园的门口。没错,博斯坦古城遗址就在这里!此时,已是晚上九点许,夕阳透过厚厚的云层,把天际染得五彩斑斓。

在杂草丛生的小路上步行不到米,一道长长的断垣残壁进入我们的视线。它,就是博斯坦古城的城墙遗址。

博斯坦古城靠近特克斯河。据专家考察,它坐北朝南,外城墙有三面保存完好,其中南、北城墙长米,西墙长米。西墙正中和南墙东头各有一个缺口,宽约6米,似为城门。东面城墙的位置现存2米多高的阶地,其余部分因为当年平整土地已被推平,但东城墙留下的遗迹隐约可见。现在看到的是城的一半,原规模应比现在大一倍。东南角的城门原来是南墙的中间部位。

举目四望,却见夕阳已从地平线消失,周遭暮色苍茫,一道断齿般差参的城墙遗址在果树和草丛中迤逦延伸,分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划出一片空间。两千一百多年前,在这片空间里,矗立着乌孙王庭,呼啸着金戈铁马,飘荡着草原牧歌,更有那美丽的江南女子,用她自创的乐器——琵琶,诉说着她对遥远家乡的无尽思念。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走近这位两千多年前来自我们家乡的公主。此时此地,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尽情地想像她的生活起居、她的喜怒哀乐……

其实,走遍伊犁河谷,细君公主的故事到处可见可闻。

在伊宁,有一座汉风汉韵的汉家公主纪念馆,陈列着细君、解忧两位汉家公主的生平事迹。在新源县充满哈萨克民族风情的文化馆里,陈列着细君公主雕像和事迹介绍。在特克斯八卦城展厅,有许多关于细君公主的史料展陈。在昭苏县举办的天马节上,细君公主的故事是每年表演的保留节目;当地还聘请剧作家创作了话剧剧本《细君公主》,正计划搬上舞台……

越是走近细君公主,我们越是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骨肉亲情。这,正是我们编纂《扬州援藏援疆建设志》需要重点展现的主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