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伊犁各族群众的健康,记者从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了解到,新一批江苏援伊干部人才入疆以来,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把“组团式”医疗援疆作为智力援疆的重要抓手,聚合江苏所能,聚焦伊犁所需,积极打造“苏医生在行动”医疗援疆工作品牌,系统实施先锋、培苗、博爱、携手四大行动计划,在治病救人、临床带教、基层义诊、临床科研、服务群众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发力,不断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让伊犁各族群众更有“医”靠。
先锋行动:带来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组织实施先锋行动,积极发挥援疆医生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临床诊疗、专科建设、科学管理等,把先进的医疗理念、精湛的医疗技术、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伊犁,推动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由“病有所医”向“病有良医”的跃升。
“最近感觉如何,有没有不舒服……”春节假日返伊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苏医生”张晓峰便开始进行电话回访。去年6月,医院急诊室来了一位持续胸痛1小时并晕厥的中老年患者。有多年抢救心梗经验的心血管内科医生张晓峰得知情况,立即赶往急诊抢救室。张晓峰介绍,此类手术一般会采用桡动脉和股动脉。手术时,他计划为王先生采用桡动脉径路进行手术,然而手术时发现患者桡动脉搏动微弱,经桡动脉途径会耽误时间,即便穿刺成功,鞘管也难以置入。
此时,张晓峰想到了另一手术方案——肱动脉穿刺术,此类手术难度大,在医院从未开展过。“肱动脉穿刺的难点在于肱动脉位置深,较桡动脉穿刺困难,且与正中神经伴行,容易损伤正中神经,因此在技术及经验等方面对术者要求较高。”张晓峰解释说,但肱动脉穿刺能够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和大出血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在张晓峰及其医院有关科室的精准实施和密切配合下,经过紧张手术,患者胸痛得到缓解,此项手术也填补了伊宁市乃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技术空白。
截至年底,第十一批江苏援伊医疗队累计门诊接诊逾6万人次,开展手术逾77七千例,通过积极推广应用前沿医学技术,填补当地医疗空白,为伊犁州各族群众带来了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培苗行动:留下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
组织实施培苗行动,积极发挥援疆医生种子作用,通过集中培训、现场带教、网络教学、远程指导、名师带徒等形式,为受援地培养一支高质量“带不走”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为充分发挥援疆医生的技术资源优势,进一医院青年医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去年7月,医院举行第十一批江苏援疆专家师带徒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上,“苏医生”魏云飞表示,作为授业老师一定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弟子,通过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提升徒弟们医疗水平。
今年春节假期,各类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处于高发期,援疆医生在后方医院门急诊收治情况,不时给予远程指导。节后返疆,援特克斯县医疗队员走进县域内8家基层卫生院,为医务人员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贴心培训。南通工作组医疗队员开发设计小程序,进行心律失常流行病学调查,建立数据库,筛选适宜人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同时与伊宁县各乡镇卫生院的基层医生开展病例交流,共同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干部人才组副组长、伊犁州卫健委副主任周曾荣说,“组团式”医疗援疆工作最大的成果是先进医疗技术“扎根”边疆,通过全面建立“师带徒”“专家带骨干”“团队带团队”结对帮带,明确帮带目标,多途径多维度完善帮带措施,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奠定基础。如今,新一批“苏医生”已在伊犁州成立名师工作室14个,通过积极开展带教徒弟、开办培训班等方式,累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近3万人次。
博爱行动: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
组织实施博爱行动,发挥援疆医生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各方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开展苏韵伊情·润心明眸公益援助项目、“苏医生”基层行、银发医生边疆行、服务百姓零距离等,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充分体现了江苏对伊犁人民的深情厚谊。
“我要看扬州医生!”3月7日上午,在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恰普河加嘎村头,尽管新源早春依旧寒冷,但听说扬州援疆博士一行要来义诊,前来问医就诊的牧民络绎不绝,马致南与县妇女保健与计生部、儿童保健部、孕产保健部及检验科医护人员组织大家排队有序登记就诊,为每一位前来的妇女,进行细致的妇科、检验等项目检查。马致南对检查出有问题的牧民,耐心询问有无既往病史,并进行细心登记并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