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犁的地名,到底有什么渊源人生五味

「来源:|新疆土话大百科realID:xjthdbk」

伊犁,中华锦绣河山的一角,伟大祖国西北边疆的咽喉和屏障。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

从公元前汉朝张骞两次通西域,汉公主细君、解忧以及我国第一个女外交家冯嫽下嫁乌孙开始,伊犁就和内地建立了紧密联系。历史地名,就是人民前进的脚印。伊犁地名就是伊犁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伊犁大地的一种历史纪录。

1

伊犁地方最古老的地名是什么?据《汉书·陈汤传》的记载: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在西域已经有“伊利”一词。《汉西域图考》云:“此即伊犁转音”。《西突厥史料》:“…至弓月城,过思浑川……渡伊丽河,一名帝帝河,即今之伊犁河。”耶律楚材《西游录》:“…既出阴山,有阿里马城,…又西有大河日亦烈。”至清朝,一七五七年“国家平定准噶尔之地,测量星野,考稽古典,易其名曰伊犁。(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这是伊犁定名的渊源之大概。

伊犁,有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历代都是指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元、明时期,察合台汗国及其后裔以及著名的厄鲁特准噶尔部,都在伊犁这块地方曾雄踞一时。

清政府收复伊犁后,对伊犁的疆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一七六0年,乾隆有谕旨称:“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西域图志》等清代文献,也习惯以清代新疆首府惠远城为中心,分伊犁西路和东路。

东路大致相当今日伊犁河谷、博乐、精河等地,邻接库尔喀喇乌苏、哈喇沙尔;西路系指今日国境线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包括塔拉斯河流域以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这就是为大量中外文献所确认的伊犁地域范围。

伊犁这一地名,不但大河冠之,而且名之城市。实际上,它的历史要古老得多,可以上溯至十三、四世纪以前,而且当时的名字就叫做伊犁城。一二二一年和一二二二年,被金朝皇帝两次派往西域觐谒成吉思汗的使臣乌古孙仲端,在他的《北使记》中云,“……至回纥国之益离城。”几乎同一时期的国外文献,小亚美尼亚王海敦一世《纪行书》,记录海敦一二五四年入朝拔都及蒙古可汗的路程,其中云“…过色特阔尔海(SutKO)译言乳海也。又至阿罗阿里(ALoaLeKh)次至亦刺八里(Ilanbalekh),次渡伊犁苏(Ilensu)。”

可见,伊犁这个地名,就像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大河那样久远,千载流传;就像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那样古老,名扬中外。

2

明末清初,伊犁和北疆广大地区,兴起了由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组成的部落联盟,史称西蒙古厄鲁特。

清政府收回伊犁后,实行多民族共同开发伊犁的策略,已经是客观存在的蒙语地名,便一至流传至今。就拿今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的八县二市为例,除巩留县和察布查尔县之外,都是蒙古地名。伊宁市、县都叫同尔札,蒙语:金顶寺。一说为“大头羊”。

据某蒙古老人传云:固尔札,是指金顶寺,但也和大头羊有关。因为据传金顶寺的地板是用大头羊的角拼铺而成的。是耶非耶,留待识者。

霍城县即霍尔果斯,蒙语畜牧地之意。昭苏县叫蒙古库勒,意为蒙古城堡。尼勒克,蒙语意为“幼孩”“增长”.一说意为“凹”,因为当地的地形处于山地凹陷部分。特克斯,蒙语山羊很多的地方。奎屯,蒙语寒冷之意,谓当地冬季气候酷冷。新源县叫巩乃斯(即巩固斯,或崆吉斯),蒙语宽河之意。(据徐松《西域水道记》称,巩乃斯系维吾尔语:踏地有声。待考。)

3

地貌地名:是以地貌特征为根据而得名。如婆罗科努,蒙语谓山峰苍翠,回抱如墙,极写伊犁河北山脉之形态,故名。新源的“阿热勒托别”,以当地一个较大的独立土丘命名,地貌部位在巩乃斯河中上游的阶地上,受流水作用影响留下的一个残丘。特克斯县红泉牧场东南部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多米地带,有一个叫“阿特恰乌孜”的地名,它形象地描绘了这片由两水切割后形成的近万亩平坦的地面。

其他如新源的“别斯托别”,巩留的“奠合尔。昭苏著名文物格登碑的所在地格登山的名字,源于蒙语脑后骨高之像,谓该山的山形拱起如脑骨(徐松:《西域水道记》谓“马塔津”蒙语,骆驼脖子),“哈木尔萨依”(蒙哈语:鼻梁沟)等等。

水文地名:是以当地的水文特征为根据命名。如著名的伊犁大曲的产地农四师七十二团驻地新源的“肖尔布拉克”,是哈萨克语“碱水泉‘之意,因地处冲积扇的扇缘,泉水出露,盐碱富集,故而得名。

其地水质宜酿酒,有塞外杏花村之美誉。伊犁水文地质情况复杂,类似水文地带而同一地名的例子很多。如:萨尔布拉克(哈萨克语:黄泉)、阿拉善(蒙语;温泉)、蒙布拉克(哈萨克语:千泉)、喀拉苏(哈萨克语;黑水,指泉水汇集,水量丰富的溪流)、琼布拉克(哈萨克语:大泉)、乌宗布拉克(哈萨克语:常流泉)。

土壤地名:系以土壤特征为根据而命名。如;喀拉托别(哈萨克语:黑土)、胡吉尔台(蒙语:盐碱土)、麻依托别(哈萨克语:油土)等等。

动物地名:伊犁动物资源丰富,飞禽走兽,各类水产分布极广,因而在地名上亦有充分的写照。如从伊宁县延至尼勒克的科古尔琴山,蒙语:鸽子多的山。其他如布尔库特萨依(哈萨克语:老雕沟)、蒙马拉勒(哈萨克语:千鹿)、群吉萨依(蒙语:狼沟)、琼布罗萨依(大公驼沟,哈萨克、锡伯语混合地名)、帕克勒克库勒(哈萨克语:青蛙湖)、阿勒斯朗(蒙语;狮子)、阿拉爱格尔(哈萨克语:花种马)、伊兰地(哈萨克语:蛇山)、阿雍萨依(喀萨克语:黑熊沟)等等。

植物地名:伊犁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极宜多种植物发育生长。分布极广的野果林,就是伊犁河谷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的生态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此,伊犁从古代到今天不乏“阿里马”城。“阿勒马勒”“阿勒马萨依”等名称。此外,不但有草本植物命名的地名,而且还有大量以木本植物命名的地名。如:艾尔满特(哈萨克语:苦蒿)、卡因德萨依(哈萨克语:桦树沟)、哈拉合特萨依(蒙古、哈萨克语混合地名:荨麻草沟)、科克铁列克(哈萨克语:浓密的杨树林)、江尕德萨依(哈萨克语:核桃沟)、库尔斯特(蒙语:芦草沟)、乌拉斯台(蒙语;有杨树的地方)、索孜木图(蒙语:有牛蒡的地方)、江古斯卡拉尕依(哈萨克语:一棵松)等等。

这些地名,在伊犁各县或一个县内反复出现,不但反映出历史上植物分布的特征,而且记录了当年的地理真貌和植物资源,是宝贵的史料。

4

内地各族人民在迁居伊犁后,和蒙古、哈萨克、维吾尔等族人民一样,在开发伊犁、建设边疆各个方面也同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在伊犁地名上,也有丰富的反映。在伊犁,“察布查尔”这个名字是尽人皆知的。这个地名,今天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的代名词。伊犁的锡伯族是在一七六四年从盛京(今沈阳)等地迁移伊犁屯垦戍边的,当时被安置在乌孙山下伊犁河南岸一带,按牛录驻防屯田。

牛录,是清朝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以近二百户人为一牛录。至今,锡伯地名中仍有八个牛录的名字,它们按次序为:乌珠牛录、寨牛录、依拉齐牛录、杜依齐牛录、孙札齐牛录、宁古齐牛录、纳达齐牛录、札库齐牛录。

察布查尔,过去认为是一个蒙语地名,实际上它的来源是和锡伯族人民早年开发屯垦的光辉业绩分不开的,一八0二年,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率领锡伯人民历时六年多,修成了一条东西长二百余里的大渠,叫“察布查鲁,简读为察布查尔。

察布,锡语。奠、祭之意,延伸为纪念,查鲁,锡语粮仓。察布查鲁,是纪念水渠修成,使被开垦的大田变成了富饶的粮仓之意。察布查尔大渠的建成,为开发伊犁河两岸田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七日,在成立锡伯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察布查尔为该县的地名,充分体现了锡伯族人民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继往开来、代代不息的坚毅精神,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伊犁汉语地名更多的是出现在解放以后,由王震将军率领的英雄部队来伊梨屯垦边,他们在万年沉睡的荒原上,在高山峡谷里,建立了座座工厂、农场、牧场,象颗颗珍珠,镶嵌在伊犁河两侧,把伊犁大地点缀得更加美丽。

现代伊犁地名中还采用了很多具有新时代色彩的新词汇,如:解放、友谊、团结、胜利、红星、向阳、新路等,用这些美好的名称,表达他们对祖国未来光明前景的向往!

来源:易启游xinjiang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一定给本文“在看”、“点赞”,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