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甘肃省简牍博物馆获悉,省发改委已正式下发了关于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新馆将坐落在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东南角,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总计投资估算4.5亿元。计划3年内建成并对外开放。达到日接待观众人次规模。
博物馆外观效果图(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前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成立的汉简整研室,年划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简研究室,年成立了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年12月12日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成立,主要对我省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
年,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得到了兰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东南角的政府储备用地30亩,无偿划拨给甘肃简牍博物馆用于馆舍建设。
按照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甘肃简牍博物馆拟建于兰州高新区七里河园区马滩片区T#规划路以东、S#规划路以南、马滩南景观河以北范围内,位于连接银滩大桥至西津西路南北大道东侧,西侧为兰州老街,南面为规划中的马滩文化岛景观河,北面为兰州金茂商业大厦和住宅区,交通毗邻兰州火车西客站和马滩地铁站。该区域人口密集、文脉浓厚,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建筑。
参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建设标准和同等博物馆建设的规模,本着满足当前需要、着眼长远发展的原则,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规划为具有甘肃历史文化底蕴和文物特色的建筑一座,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
甘肃简牍博物馆保存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多样,有竹木简牍、汉代纸张、印章文具、布帛丝绸、木器构件、青铜铁器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品,具有很强的观瞻性,是办好博物馆最为宝贵的文物资源。
甘肃兴建简牍博物馆
让千年汉简不再沉睡“深闺
中华历史文化,千年渊源,流传有续。汉简,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见证文脉之昌,记录过往沧桑。即将开建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容4万枚汉简,再叙中华风云、丝路逶迤。
千年简牍有望集体亮相
12月5日,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在自己的">
这条公开的消息,令许多致力于简牍研究的人欣慰,也让更多热爱历史文化的人充满期待。“甘肃简牍博物馆”其实早就于年成立,经过几年的努力,真正的“馆”终于要开建了。
简牍博物馆的建设,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等待与努力,前身是上世纪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成立的汉简整研室,年汉简研究室同考古研究所一并从省博物馆分出。在此基础上,年成立了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年12月12日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成立。
“3个‘12’那天正式成立的”,张德芳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从年调入省文物考古所开始研究简牍起,他一直呼吁、奔波于建立专门的简牍博物馆,近20年之后,博物馆成立,开始筹建馆舍。
简牍传车亶舆簿(长23厘米)
甘肃简牍博物馆以秦、汉、魏晋简牍及相关文物等为馆藏特色,收藏有新中国建立以来出土的秦汉魏晋简牍4万多枚,以及与简牍相伴出土的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在件历史文物中,有国宝级文物2件,国家一级文物件,是省内一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数量最多、藏品数量仅次于甘肃省博物馆的省级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保存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多样,有竹木简牍、汉代纸张、印章文具、布帛丝绸、木器构件、青铜铁器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品,具有很强的观瞻性,是办好博物馆最为宝贵的文物资源。
要想将这些馆藏的珍品展示在世人面前,修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势在必行。年,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得到了兰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将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东南角的政府储备用地30亩划拨给甘肃简牍博物馆用于馆舍建设。年11月13日,省发改委正式下发了关于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博物馆除了进行文物保护研究之外,向社会公众展示是其主要的功能,因此选择在这个地方,交通便利,方便人们参观”,经过多次考察,张德芳和相关专家确定了新馆的选址。
可探两汉风云纵观丝路千年
为什么要兴建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有什么文化价值?对于这些问题,其实,普通大众并不熟悉,简牍背后深藏的故事,在未来的博物馆中将全面呈现。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就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字传承和文明发展。埃及人用纸草,两河流域用泥版,印度人用贝叶,中国人则用竹木简牍。
简牍包括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根据历史朝代不同,分别称为楚简、秦简、汉简、吴简、晋简等。在纸张发明以前的两千多年间,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竹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它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甘肃省地区地处祖国内陆,是秦皇汉武建立过文治武功的地方,又是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一个世纪以来,在甘肃发现的6万多枚汉代简牍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这一历史的全貌。
“汉简是原始记录,是当时留下的文件档案,为我们研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丝绸之路、民族关系、邮驿交通、科学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张德芳从多个层面讲解了汉简的价值。
汉简发掘现场
我省出土的居延新简(今金塔县境内出土)、敦煌马圈湾汉简、悬泉汉简(今敦煌出土)、永昌水泉子汉简和临泽黄家湾晋简以及相关文物等都极具特色和代表性,可以说是古人生活状态的百科全书。
汉武帝开拓河西,研究河西的政治历史,光靠两《汉书》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正史中记载的是社会上层,普通百姓和基层官民的生活就要在汉简中寻找。
比如居延,这是游牧民族从塞外进入河西的重要孔道,是汉王朝当年屯兵驻守的重点。通过汉简的记载,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确切地知道当时每个烽隧的名称、隶属关系、戍卒人名、守御器装备等。
比如居延一线(今额济纳旗到金塔县的大片区域),北边有居延都尉,南边有肩水都尉。而居延都尉之下从北往南分布有殄北侯官、居延侯官、遮虏侯官、甲渠侯官、卅井侯官等五个侯官。每个侯官下面有若干个侯部,侯部下面有七八个或者十多个烽隧。侯部由侯长统领,烽隧由隧长负责,每隧有3―4戍卒,侯官就相当于今天的副县级干部。
居延新简中的《隧长焦永死驹劾状》是一份追查死驹责任的文书,全篇章草,潇洒飘逸,既是重要文献,又是书法珍品。
在如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关于汉简的研究也提供了丝绸之路的详尽路线走向,和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资料。
居延汉简的里程简和悬泉汉简的里程简,把从西安到敦煌的整个路线连接了起来。两简共列出34个地名,分别记录了七个路段所经过的县、置和区间里程。它告诉我们:从长安出发,沿泾水河道西北走,经平凉、固原绕过六盘山,在靖远过黄河,再穿过景泰和古浪到武威,经河西四郡出敦煌,这是当时东段的主要路线,是官员、使者和商旅的首选。
河西汉简中有不少关于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渠勒、于阗、皮山、莎车、蒲犁等西域30多个地区的记录。前来汉朝的西域国家,有一个国家单独前来的,也有数个国家甚至十多个国家结伴而行的,有国王、质子、贵人、使者、商旅等。
悬泉简书出土于悬泉(今敦煌附近有悬泉置遗址),这在汉代是个驿站,相当于政府招待所,来往的官员、商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带了什么东西、去干什么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有一份《康居王使者册》,全文7枚简,字,记录了汉朝与康居一段有意思的历史,康居也就是如今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地区。
汉简出土情况
公元前39年,康居王使者一行前来中原朝贡,按惯例,他们进入汉地后一路的食宿要由沿途安排,所带贡物要由地方官进行合理评估。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这样的接待,不仅一路饮食要自己负担,酒泉太守还在评估他们贡献的骆驼时,未让他们现场参加,本来“肥”,却定为“瘦”,本来是白骆驼却被指为“黄”,“不如实,冤。”于是,他们向上告状,朝廷得到上诉后,便派官员进行追查。
参观历史脉络品玩展览互动
我省出土的汉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2%以上,被誉为汉简之乡,汉简也成为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然而我省简牍的保存、研究以及公共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真正了解甚至见过简牍的公众也是寥寥无几,研究机构的藏品只供研究,并没有条件对外展出。对于大部分甘肃人来说,简牍只是“听说”过,但是并没有真正“见到”过。
此次即将新建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将整合资源和人才优势,全面承担起甘肃出土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和展示利用职能。
新馆的展览馆根据不同内容划分区域,主要分为几大类,其一,是甘肃出土简牍展,包括甘肃出土的历代简牍,简牍出土和发掘史、与简牍相关的人和事、简牍中的故事、简牍流散海外史以及古往今来各类简牍的制作、加工、使用、流传的过程以及实际制作演示。
其二,是讲述丝绸之路和秦汉魏晋对河西、西北开发史的相关展览。以文物为主,展示月氏、乌孙、匈奴、羌人对河西的开发和汉王朝对西北的经营,包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对丝绸之路东段交通的贡献以及政治军事设施。
此外,还有文字源流和书法艺术展览,主要以简牍文字为主,兼及文字的起源、甲骨、金文、小篆以及汉魏文字的变迁,以及书法字体的流变,为社会大众展示出一个古今文字变迁的轮廓和历代书法字体发展的脉络。
张德芳说:“简牍可观赏性弱,因此我们将结合历史、文物、文字、声光电、场景还原等方式丰富展览”。
博物馆建成后,将是全国唯一的省级简牍博物馆,担负着全省简牍及相关文物藏品的收藏、研究、养护、展示、弘扬的重要社会职能,同时,又能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兰州城市文化品格,增色兰州优秀旅游城市形象,拓展甘肃旅游资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将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让简牍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大众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新窗口。”张德芳如是说。
年,期待,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