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沙勒克江·依明又一次在自家小院里升起国旗。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周韵曦
国庆节前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75岁的沙勒克江·依明再次在自家小院升起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的旗帜下,他激动地说:“从升起第一面国旗至今13年来,通过坚持这项活动,我们各民族之间越来越团结了!”
在新疆地区,像沙勒克江这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弘扬、践行民族团结的各民族群众还有很多。特别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来,民族团结佳话频传,各民族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在生产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奋进美好生活。
五星红旗点亮民族团结“明灯”
沙勒克江的心中,一直飘扬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官兵来到塔城市,一时找不到住处。沙勒克江的父母得知后,特地为官兵们腾出4间空房。同住的8年里,他们情同一家,也是在那时,解放军在沙勒克江家的小院里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时隔半个世纪,年10月1日,沙勒克江与家人自发在自家小院竖起旗杆,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自己和远近居民点亮民族团结的“明灯”。
最初,小院只逢重大节日举行升国旗仪式。如今,每一个节日、每一周,都能在小院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下,他总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身边的生动典型以及自己的切身感悟宣讲党的好政策,教育引导身边的各族同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13年来,超过24万人次曾到小院参加过升国旗仪式,小院共向全国各地、国外的来访者发放8.5万多面国旗。
沙勒克江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自己13年来坚持升国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讲给当代青少年听,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让青少年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在新时代勇担时代使命。
如沙勒克江所愿,小院改造成的“家庭特色展览馆”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新疆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一批又一批党员群众、国内外游客来此感受浓郁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氛围,并用各种文字在到访记录本上留下深深的感动与祝福。
更令沙勒克江激动的是,建党百年之际,今年6月7日,在街坊邻居的见证下,沙勒克江在小院的国旗下光荣入党。
“疫情防控期间,看到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看到广大党员、社区干部、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志愿者等始终冲锋在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就想着一定要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入党。”抱着这样的决心,沙勒克江上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
望着头顶的五星红旗,摸着胸前的党徽,沙勒克江深情地说:“正是有了强大的国家,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要祝福我的国家,永远繁荣昌盛,我们老百姓明天的生活更美更好。”
“一张饭桌”解决邻里矛盾纠纷、困难诉求
在塔城市哈尔墩社区,像沙勒克江这样的民族团结楷模还有很多。近年来,社区里不断奏响民族团结的和谐曲。
据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介绍,哈尔墩社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社区,也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区,这里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4个民族,辖区居民户人,少数民族占总户数的66.69%。
社区里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有户,占总户数的30.7%。也正因此,社区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相融共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入式社区环境。
巴哈尔古力说,为加深、铸牢社区居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根植到大家心中,社区定期开展以“民族团结一家亲邻里和睦百家宴”为主题的活动。
“因为社区平房比较多,居民们都喜欢在自己家中开展百家宴活动。每逢活动时,来自14个民族的居民们都会将本民族的美食摆在桌子上,大家品美食、看节目、话真情,邻里之间的很多矛盾纠纷、困难诉求也就在一张饭桌上得以解决了。”巴哈尔古力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哈尔墩社区的20名社区干部中,就包括了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6个民族。
据蒙古族社区干部山毕丽克·阿尔米亚介绍,20名社区干部中女性占到90%,社区还设有妇女之家,近年来,大家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积极调解、入户调查、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关爱社区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采访中,碰到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山毕丽克又喊来了同事、汉族姑娘胡青璐。
“工作以来,我们从没有因民族不同而产生矛盾,大家的饮食习惯、文化风俗都是相互交流学习,每天都有新收获。”谈起自己的工作体验,胡青璐笑着看向山毕丽克。
在山毕丽克的提醒下,胡青璐还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自己与结亲户、维吾尔族老人吾麻尔江·孜农的相助故事。
年,胡青璐来到哈尔墩社区工作,很快便与当地居民吾麻尔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老人的儿子工作繁忙,女儿又在乌鲁木齐定居,平日里,胡青璐时常关心、帮助吾麻尔江夫妇俩。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老人的妻子不巧留在了乌鲁木齐,60多岁的吾麻尔江独自在家、还养着6只羊,这一情况让胡青璐十分担忧。
“当时我正好负责后勤,就自己开车给他送饭,每次看到老人出来取走了饭,我才放心,知道他人还好着呢。”胡青璐告诉记者,知道老人没有手机,每逢周末她还会前去把自己的手机塞进屋里,让老人和妻子女儿视频,让老人的家人放心。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胡青璐从不间断地给老人送去一日三餐,确保老人安全。“那之后,老人总是亲切地称呼我是他的汉族丫头。”胡青璐不好意思地说。
年、年,哈尔墩社区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艺活动,加深了我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们在哈尔墩社区生活的各族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巴哈尔古力说。
“优先发展教育”让乡村文化建设有实体依托
北依乌孙山的巴喀勒克村,是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下辖的行政村。全村户人,居住着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汉族4个民族的百姓,其中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占99.5%。
据巴喀勒克村工作队队长姬长友介绍,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面改善村居环境,在中央政策性资金、地方各级党委投入、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巴喀勒克村先后投入.7万元,实现了水、电、路、网全部进村入户,并建成套崭新的安居房。
同时,依托草场优势资源,巴喀勒克村以新疆褐牛养殖为主打产业,让全村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人均收入从原来的不足0元,提升到现在的1.3万元。
年,巴喀勒克村实现整村脱贫,牧民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全部实现定居,过去的泥巴路变成平整的柏油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这里也变成了新疆草原旅游新的网红打卡地。
“以前,光说党的政策好,说不清好在哪里,前两天我家亲戚来,看到村里的变化时对我说,两年没有来,没想到现在你们日子过得都比城里好了。”见到记者,哈萨克族村民帕提玛·苏力坦激动地说着自己家中的变化,语速快如“连珠炮”。
“我家现在的经济来源是养殖和本地务工,养殖每年收入达到1.5万元,我在村幼儿园当厨师,丈夫在村委会当保安,一家人年收入能达到4.6万多元。”除此之外,她还告诉记者,“国家不仅帮我们把房子盖好了,还发放基本医疗等各项补助共计15.9万元。”
更令村民们满意的是,村里建起了设施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建成一所高标准幼儿园和一所小学。
“这里山远路偏,以前没有幼儿园,很多孩子长到七八岁还不会讲国家通用语言,听懂也不会说。”姬长友介绍,村里自脱贫攻坚以来,就坚定了“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思路,在村里建成高标准幼儿园,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乡村文化建设有了实体依托,这对孩子们的养成教育、对牧区走好现代化之路意义非凡。”姬长友说。
根据党中央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姬长友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群众,通过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持续提升全村老百姓艰苦奋斗、共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同时,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交往交融,把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帕提玛心中,村庄的新变化、老百姓的好生活都来源于党的好政策。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帕提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