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关键词:《航拍中国》;影像美学;国家形象
年,央视出品的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一季在纪录频道播出。这是一部全部由航拍影像构成,每集选取一个省(市、区)为创作题材,综合反映我国自然地理风貌、历史人文景象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播出不久就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所谓‘形象’是我们对人、物所有的视觉记忆、好恶感、态度及评价等的总称,是一种态度或心理的肖像。这种‘心象’通过形象主体对过往经验的解读来构建,包含着情感、印象、评价、态度等许多行动的结果,因此,形象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①形象的建构带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在所有“形象”的建构和评价要素中,视觉记忆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更加快速和直观。
具体到纪录片而言,纪录片可以唤醒观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要重视影像美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从航拍摄影在视角的拓展、影像的空间塑造、影像的艺术修辞、视觉特效等方面,展现《航拍中国》如何运用每个镜头的“小精彩”,完成整个国家形象的“大塑造”。
一、航拍对人类视角的拓展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立体的世界,因为人类视角的有限性,我们无法以全方位的视角去审视客观存在的世界,无法感知客观世界的全貌和整体性。航拍“上帝视角”塑造下的景观更具有“奇观”的特征,相对于传统视角的影像,人们会给予这种影像更多的注意力,也会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触动,获得美的享受。
首先,航拍的视觉影像“奇观”特征,给予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表现国家形象特征时,观众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伴随着镜头中具体存在的事物,非常容易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例如《航拍中国》关于新疆的那一集当中,新疆人民将放到太阳下晾晒的红辣椒,摆成了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的图案,镜头运动从五星迅速拉升至整面的五星红旗,航拍的视角拓展能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巨大的五星红旗加上丰收的硕果,这里解说词没有对国旗的景象做出太多解释,但仅仅凭借画面我们也完全被繁荣昌盛的国家形象所震撼,从地理风貌到社会生产方式到国家符号的认同,这一个小小的镜头全部囊括其中,而产生这些深层次思考的源头,就是独特视角带给人们的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
除此之外,航拍视角的强大之处还体现在对一些具体事物的展现,例如我们无法接近的地方,无法用常规的手段去拍摄或观察到的动物等。《航拍中国》关于黑龙江的那一集中,在拍摄野生东北虎时,航拍就捕捉到了非常珍贵而且精彩的画面:老虎从警觉观察飞行器,然后开始追逐飞行器,最后纵身一跃,将利爪在空中挥舞,伴随着镜头升格化的处理,让观众着实体验了一把森林之王的雄风。相比于传统纪录片要用长焦去捕捉老虎动态,这样的画面不再有长焦镜头扁平化的缺点,景深也更加足。
最后,航拍作为主观镜头的拍摄方法也有所体现。这里说的主观镜头,不是人类视角的主观,而是动物视角的主观,这种视角的开拓,让观众认识世界的角度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这种由于生疏和陌生所带来的别样的新鲜感,也是陌生化理论所极力推崇和倡导的。在展现新疆哈萨克族人在用金雕捕猎的场景中,利用绑在金雕上的小摄像机,我们可以从金雕的主观视角去感受它们捕猎的过程,感受我们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的智慧,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航拍影像的空间塑造性
《航拍中国》全部以航拍去完成影片的拍摄,这样保证了整部影片风格的连贯与独特,同时也对影像空间的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航拍画面的力量不单纯是再现空间,而是表现和营造空间。”②为了展现国家的地理地貌,航拍镜头对我们熟悉的土地进行空间的塑形和再造,让平淡的场景景观化,让扁平的事物立体化,不断增强着镜头构图对美的追求,让环境和景物融为一体,成为画面的造型主体。
首先,航拍影像对几何空间的塑造。航拍摆脱了地面的束缚,我们观测世界的视角有了全新的提升,所以航拍镜头所营造的几何空间完全不同于在地面平视和仰视时所见到的面貌。最直观的体验在《航拍中国》新疆一集中,展现特克斯县“八卦城”的城市规划与布局,从空中垂直向下的大俯拍无疑是最直观的展现手法,也是最能客观还原城市几何空间特征的一个角度,从城市中心阴阳八卦图发散的八条主干道延伸至画框的四周,严谨而又生动的图形带给镜头奇妙的审美拓展,让观众感受古老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如何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的,一张平面图式的大远景,串起了历史文化、地理风貌和生活方式。
第二,航拍影像运动空间的塑造。“在摄影机离开原地,成为可以移动的,开始从不同的视点进行拍摄,并把画面分成各种景之后,一种崭新的空间向度才进入艺术。”③航拍不同于地面高处俯拍影像的地方在于,镜头可以完成没有任何束缚的运动,这不同于传统摄影技法中的推、拉、摇、移、跟、升、降,而是将多种维度方向上的运动融合到一起,开拓出不同寻常的空间变换方式,丰富着主题参与感和画面节奏感。例如,在表现海南黎族的小阿哥爬槟榔树的场景时,镜头由水平运动到迅速抬升,爬树小阿哥仿佛一跃窜出了船形屋的屋顶,镜头的运动增加了更多环境中的物体作为参照系,调动了空间环境中可以结合的其他元素,让爬树的过程非常具有韵律和动感。
三、航拍影像的艺术修辞性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以世间万物作为自己的观照对象,同时对真实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再现。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它的美学价值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提升和表现,甚至发展出了不同的美学流派。《航拍中国》对于片中画面艺术性的把控也非常具有纪实影像的美学气质,这些美的呈现更像是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叙事,用修辞的手法让表现的客观事物有了艺术的感染力。
第一,纪实美。“对于纪录片来说……在生活真实、选择真实、本质真实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关联中找寻到各自的价值定位:生活真实是基础,并且是惟一客观存在的真实;选择真实虽要进行价值判断,但仍需根植于生活真实之中;而本质真实则应当是纪录片制作者孜孜以求的,并与观众共同对选择真实进行读解、感悟、升华和提升。”④在航拍的技术手段要求下,本质的真实源要求创作者从全面整体出发,又不拘泥于客观真实性的限制,片中在拍摄秦岭野生大熊猫、东北虎等动物时,拍摄者转向一些保护区的动物进行呈现。这种情况下操作性更强,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得到更丰富的体现,反而呈现出一些野生物种本质上的真实美。
第二,意境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学中,意境在各种文学艺术的形式中不断地被提及运用,这是一种令人感悟、意味无穷却难以表达的境界。对于纪录片而言,意境不意味着失真,早在20世纪20年代纪录片出现的早期,以伊文思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者就形成了“诗意纪录片”的流派。这一流派在本质真实的情况下创造情调,以独具特色的影像创意方式将自然界中的景物抽象出来,进行艺术加工和再造,彰显艺术之美。《航拍中国》里,纪录片意境之美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有了广阔的视角,画面的层次也更加丰富,例如在表现库尔滨水电站附近的雾凇与冰凌时,镜头利用初升的太阳和温度较高的水汽呈现出了非常美妙的景象,颜色从河水的青色到水汽、雾凇弥漫的白色,最后阳光的照射给予了画面暖色,又与镜头发生光学作用折射出了红色,不同颜色层次的展现,加上水汽穿行的迷雾效果,画面像童话世界一般,意味无穷。
第三,情趣美。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记录着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在对一些主题进行表现的时候,经常从人类的视角出发,表达事物的趣味性,传递出浓厚的性情志趣。“当航拍镜头出现时,当真实的‘飞天’影像得以实际呈现时……航拍影像也似乎已然具备了那种超乎寻常影像的诗意属性,具备了那种空中运动摄影所蕴含的诗意的美学气息。”⑤在关于黑龙江的这一集中,夜幕降临的雪乡,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已经不见了踪影,一个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人,在红灯笼和“福”的贴纸衬托下,画面恬淡自然透露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之美。
四、航拍的地叙事线索的视觉特效处理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指出:“叙事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图像、手势以及所有这一切井然有序的混合体来表现。”⑥如果说镜头影像之美像一颗颗璀璨明珠的话,那么叙事策略就像串起明珠的线,《航拍中国》创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叙事的逻辑进行可视化处理,将有声语言、图像技术等方式组合到一起,达到叙事效果的最佳化。
首先,这种特效手段可以直观传递信息。我们以《航拍中国》江西一集为文本案例,画面中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江西省在我国整个国家版图中的位置和经纬度的范围,伴随着镜头推进,用色彩勾勒出江西省三面环山、数条河流交相汇入鄱阳湖的地理特征。这样的处理方式非常直观地表现出片中旁白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且特效画面极具动感和立体感,传递信息的同时透露着视觉之美。
其次,这种特效处理方式可以理清叙事线索。随着叙事线索逐渐增多,特效呈现的方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以江西一集为例,全部叙事线索如表1呈现,多达六条的叙事线索中,特效画面将每段叙事隔离开来,预示着叙事的开启和结束,而通过特效画面从整体到局部,开始发挥它的影像叙事“指南者”的功能,运用动画中的小飞机为视觉中心,将一段叙事所要展现的地区在地图上描摹勾绘出来,在画面中运用地点标识的便签,标出地理位置的名称。
最后,特效画面还拥有统一艺术风格的作用。纪录片要展现方方面面的内容,单一的镜头处理方式肯定无法展现全部主题细节,特效画面就弥补了航拍摄影所无法呈现的内容,而且创作者利用“小飞机”的动画,契合了本片“航拍”的艺术风格。
五、结语
《航拍中国》紧紧围绕着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来展开,加入特效动画辅助叙事,摆脱了我国传统航拍纪录片“空中检阅”的刻板模式,航拍镜头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影像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记忆,唤醒着主观意识中的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释:
①陈薇.媒介化社会的认知影像:国家形象研究的理论探析[J].新闻界,(16):34-38.
②赵炳翔.影视航拍语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③[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M].于培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30.
④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6):79-81.
⑤应国虎.试论航拍影像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J].当代电影,(12):-.
⑥RolandBarthes,AnIntroductiontotheStructuralAnalysisofNarrative,Communication,,8.
来源: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