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讲了一下“伊犁四营”的故事,所谓“伊犁四营”指的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清军平定新疆后,在那里布置了4支宜兵宜农宜牧的边防驻军(类似于今天的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分别是来自东北白山黑水的索伦营和锡伯营,以及漠南草原的察哈尔营,还有就是本期文章的主人公厄鲁特营,也称厄鲁特八旗。下面就简单讲一讲厄鲁特八旗的故事。
年,乾隆趁准噶尔汗国内乱之际,征发4万清军精锐,并在准噶尔汗国“带路党”阿睦尔撒纳的引领下,万里远征准噶尔,短短4个月,清军攻陷伊犁,灭亡准噶尔汗国。但是,毕竟准噶尔汗国雄踞西域百有余年,清军又劳师远征,无法持久。所以,在清军主力撤回内地后,原先归降清军的阿睦尔撒纳率众反叛,占据准噶尔汗国旧地,最终清军二次征讨,平定叛乱。阿睦尔撒纳之乱后,占据天山以南的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吉占)又发动叛乱,是为大小和卓之乱,经过多年的血战,清军在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以及海量的物资军饷后,于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的所有叛乱,收复了自安史之乱后就失去控制的西域,并改名为新疆(旧疆新复之意)。
乾隆深知新疆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又深感当地叛服不常。于是,在平定新疆后在当地设置了伊犁将军府,抽调内地的绿营兵和满蒙八旗精锐轮流驻防,又设置伊犁四营长期驻防。限于新疆远离内地,无论是绿营兵、满蒙八旗兵还是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其人数都不多,而新疆又无比广阔,乾隆迫切希望开辟新的兵源。于是,他将目光盯上了曾经的敌人准噶尔人。
就在清军平定新疆后,乾隆就下诏对准噶尔人进行招抚,特别是曾经的准噶尔军人,乾隆以重金收编,将其改编为清军战斗序列。在平定大小和卓的战争中,准噶尔降军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天山南北既平,乾隆开始大力推广这个政策。
乾隆为这支新收编的部队命名为厄鲁特营。年7月,乾隆下诏将厄鲁特营按八旗编制重新整编,并授予番号称厄鲁特左翼,下辖厄鲁特镶黄、正黄、正蓝三旗,俗称“上三旗”。后来随着兵源的扩充,乾隆又增设厄鲁特右翼,下辖镶白、正红、正蓝、镶红、镶蓝五旗,俗称“下五旗”。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从沙俄伏尔加河流域万里东归大清,乾隆将其部众编入厄鲁特营右翼管辖,其牧地为特克斯河下游(今特克斯县境内)。至此,厄鲁特八旗建制完备,兵源充实,他们与清军将士一起戍着广袤而肥美的新疆。
“东北则有察哈尔,西北则有索伦,西南则有锡伯,自西南至东南则有额鲁特(厄鲁特),四营环处,各有分地”。
厄鲁特八旗的将士在之后捍卫新疆的历次战役中也是浴血奋战,为华夏的领土完整付出了自己的鲜血。特别是在平定张格尔之乱(-年)中,因为清军正规军在新疆的军备废弛,内地援军又迟迟不到,厄鲁特八旗的将士最前增援南疆,遏制了张格尔试图越过天山袭扰北疆的战略企图,并坚持到了清军主力到达,为彻底平定张格尔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诚可敬哉!